生投入须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,有效率才有公平
□ 本刊记者 霍侃 蓝方 | 文
又逢全国“两会”,民生仍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。
近几年,“保民生”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。从数据看,各级政府都交出了较为亮丽的民生投入成绩单;但在民间,仍能听闻民生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抱怨。
差异原因何在?满足民生需求,只能靠不断扩大支出规模吗?
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,2012年将把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,积极而为,量力而行。
在财科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看来,两者并不矛盾:积极而为强调必须充分努力,有财力不藏着掖着;量力而行则意味着不要寅吃卯粮。
拆解民生大单
政府汇总的民生支出,以教育为例,既包括用于提高教育公用经费、补助学生以及建设教学楼等支出,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差旅、办公、会议支出和建设办公楼、购置车辆等行政性经费支出
2007年开始使用的财政预算科目体系,在支出分类中建立了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的二维结构。预算收支科目中,并没有“民生支出”这一科目。财政支出中的所谓民生,大体是指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提高人民综合福利水平的支出。
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为老百姓列出的民生大单可概括为: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涵盖公共教育、就业服务、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、人口计生、公共文化、基础设施、住房保障、环境保护九个方面。
其中,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大项,所占比重较高;住房保障支出占比较低,但这两年增速较快。
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报告,多把民生支出的规模、增速和比重,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单独列出。
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期在回顾2011年财政工作时称,全国用于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、就业、文化、保障性住房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,占公共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。
具体来看,教育支出1.61万亿元,同比增长28.4%;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,同比增长32.5%;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.11万亿元,同比增长22%;住房保障支出3822亿元,同比增长60.8%。
1月和2月全国各地陆续召开的“两会”,已对今年的财政支出作出安排,民生均为重头戏。如云南省2012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,将占全省财政支出的72%;吉林省拟将新增财力的70%用于民生。 |